跳到主要內容

讀書會回顧(中)

瑜伽之樹》和《艾揚格瑜伽聖經》讓大家對瑜伽的本質更有興趣,有夥伴提出念瑜伽經。不過我當時找了幾本市面上的瑜伽經稍加比對,發現不同版本差異頗大。很有中國文人藉批註經典改寫經典,藉古人口說自己話的味道。這種狀況下,最好的方式是親炙原典,但是瑜伽經以梵文寫就,沒人能念,真開讀書會頂多只能覺得梵文很像攪亂的義大利麵吧。

剛好讀書會成員Jane當時正在讀《瑜伽真的有用嗎?》Jane覺得書的內容和我們的練習頗能融會貫通,就列入了我們下一本書單。我蠻喜歡這本書,作者將佛經的例子與瑜伽經融合串成一部好讀的小說。之前讀《印度智慧書》時產生的許多困惑,都在這本書裡得到解答。只是我用英文google作者麥可・羅區格西(Michael Roach)的背景後,看到刀光血影的八點檔情節,實在無言以對。有些事件要當事人在事發脈絡下才能搞清楚,我不是當事人,不知道真相,只能說修行是一輩子,書籍都是參照內省用的。

教室主要練習的體位法是阿斯坦加(Ashtanga Yoga),所以我們對阿斯坦加的創始人Pattabhi Jois和他的老師Krishnamacharya都很有興趣。Krishnamacharya去世許久,他的兒子德西卡恰著作較多,目前有中譯本的是《瑜伽之心》。德西卡恰受西方教育成長,本來要成為一位工程師,但最後感受到瑜伽的力量,改當瑜伽老師。西方教育及工程師的背景讓德西卡恰既平實也重視邏輯。德西卡恰認為瑜伽就是一個方法,瑜伽八肢是瑜伽的八個面向,每個都很重要並且彼此相關。體位法不比戒律重要,呼吸法也不比體位法重要。經常讓大家感到模模糊糊的後三肢攝心(dharana)、禪那(dhyana)及三摩地(samadhi),德西卡恰解釋的非常清楚:專心認真(攝心dharana)研究瑜伽之後,能與瑜伽本質溝通(禪那dhyana)進而合而為一(三摩地samadhi)。但是三摩地只是你此時此刻與現階段的瑜伽學習合而為一,不表示最終的結果。因為隨著你對瑜伽的認識越深,就有更深一層的知識需要了解,也就有下一個三摩地。

上述句子裡的「瑜伽」可以代換成「數學」、「舞蹈」、「哲學」、「政治」,甚至是「機動戰士」,熱愛研究各類怪奇知識的宅男宅女們一定對這個過程心有戚戚焉。其實就是很標準的研究過程。

德西卡恰可說是把瑜伽的玄幻面紗一把揭下,不玄不妙沒什麼神奇力量。大概是這樣,德西卡恰不太紅,不受到主流瑜伽界的歡迎,但卻也是這樣的不玄不妙,反倒逼我們面對此生此世此時此刻,也就是真正的當下 —— 這,不正是瑜伽?

對德西卡恰有興趣且具有能力親炙英文原文的網友,我推薦德西卡恰與另一位心理醫生Dr. Krusche共同撰寫的《佛洛伊德與瑜伽》(Freud and Yoga: Two philosophies of Minds compared)。簡單來說,就是【料理東西軍】的瑜伽經版(才不是!)德西卡恰代表東方的瑜伽哲學,Dr. Krusche代表佛洛伊德以降的西方心理分析傳統。Dr. Krusche舉證佛洛伊德在提出劃時代的《夢的解析》前,曾與研究東方哲學與印度教思想的教授們往來頻繁,佛洛伊德應該有受到瑜伽的影響。Dr. Krusche認為《夢的解析》像是本冥想論文集,佛洛伊德一對一的心理分析分式也跟古早時代瑜伽一對一的傳授方式很像。在這樣的基礎下,他們開始討論瑜伽經,這樣分析下來的瑜伽經,又跟目前中文世界裡的瑜伽經不一樣了........

佛洛伊德做瑜伽?
不管是不是,人總是有想跳出去的欲望
image credit:
https://www.pinterest.com/pin/403987029047836543/


連續看了幾本比較硬的瑜伽書,我為了調適一下就在書店翻看比較輕鬆的瑜伽心得書,無意間看到《瑜伽,遇見真我的進行式》,作者Rachel Tsai老師的資歷相當吸引我,她深入學習過艾揚格瑜伽與阿斯坦加瑜伽,取得阿育吠陀醫療資格及倫敦大學亞東學院宗教思想研究系碩士。

讀書會念了艾揚格的書讓我對瑜伽的本質產生興趣,我平常練的體位法是阿斯坦加,隨著研究深入,我也對印度哲學產生興趣,甚至動念想再拿個印度哲學碩士。Rachel Tsai老師多年前出版的書此刻出現在眼前可說是因緣具足。雖說這本半自傳偏向心得分享,沒有太深入的分析,但因為走在類似的道路上,許多段落讀起來都讓人深有共鳴。

讀書會的時候,有朋友很佩服Rachel老師做什麼都做最好,書念得好,在美國的工作也好,轉到瑜伽這一行後也有很深的造詣。但我不這樣看。Rachel老師早先的人生經驗大抵就是民國五、六零年代的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這條路或許並不好走,但符合社會期待,也就是說只要努力,不用掙扎:努力去一個物質報酬最高的地方賺取最高的物質報酬,享受高物質帶來的高評價。

沒什麼不好。

除非,這條路走得不開心。而且,要誠實面對自己的不開心,而不是逃到物質裡,逃到掌聲裡,逃到親友的肯定裡。

看Rachel老師的背景,顯然從小一路被肯定到大。在異鄉最辛苦奮鬥、學位金錢都還沒有到手的時候,能夠給她支持的大概就是這些肯定。但她卻要在多年後親手毀掉這些肯定。

書理簡單寫到Rachel老師選擇離婚時,親友的質疑與憤怒不斷。她曾經猶豫是否要回應親友的認同,畢竟讓大家認同真的輕鬆很多,特別是對東方社會的女人來說,有太多認識與不認識的人愛出手出嘴評價你的私領域,迎合大家會讓日子好過很多。但是真正的瑜伽練習者無法不誠實, Rachel老師選擇誠實面對自己的變化,面對生命的實相。

生命的實相就是無常,儘管無常的是自己,再讓人受傷也要接受這就是真相。

這也是瑜伽練習給我們的勇氣,在不見血的殘酷真相下,我們都還是能微笑盤在蓮花中,接受與放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以為的真的是你以為的嗎?

「兩塊磚?你會不會太誇張了?」 男同學一臉緊張看著我,搖搖頭說:「我的身體很硬,不是普通硬,我需要兩塊磚。」 「是嗎?你『需要』嗎?還是你『想要』?」 我帶的動作是Trianga Mukhaikapada Pascimottanasana (中文有人照梵文翻成「三肢前彎」,也有人看外形翻成「半英雄坐姿前彎」)。如下圖所見,直角算一肢,彎腳算一肢,臀部算一肢。這三肢最好在同一個平面上,像下面這張圖。 這個動作可以活動髖關節,適合給長期坐在電腦桌前以至於骨盆僵化固著的現代人調整身體。 但總是歪坐享受文明的現代人一做這個動作,臀部幾乎全往直腳的地方塌,基礎不穩,勉強前彎只是歪斜的更嚴重。所以一般老師會讓學生在直腳的臀部下墊毛毯,讓兩邊骨盆一樣高,像下面這張圖。 墊毛毯只是權宜,最好在瑜伽練習及日常生活中逐步將骨盆轉正,將髖關節活動開,最終撤掉毛毯,才最有效果。就像有些女生為了減肥穿馬甲,如果是減肥初期靠馬甲理解怎麼讓身體集中,那馬甲還有點用。如果以為什麼都不做,穿上馬甲就能變身林志玲,那馬甲下永遠只是一顆黑青的泡芙。 所以囉,拿輔具一定要有個心理準備:不論用起來多愛多喜歡,總有一天,你都得讓他走。 為了怕將來捨不得放下輔具,最好一開始就多開發自己的身體一點,輔具用的精簡一點。在最必要的時候讓輔具畫龍點睛,其他時候儘量靠自己。所以我看到這位男同學在最多只墊塊毛毯的Trianga Mukhaikapada Pascimottanasana裡用了兩塊磚,當然很吃驚。一塊磚塊大概是一張毛毯的三倍厚,男同學墊了兩塊磚頭,大概是別人的六倍高。 看得出來,墊了這麼高後,他感到很安心。但是,瑜伽如果只是餵養你的安心,讓你在舒適圈裡安逸懶散,那就不是瑜伽了。 我叫他給我一塊磚。男同學滿臉驚恐說:「我的身體很硬,真的不是普通硬,一塊不行吧。」相較他的驚恐,我則是伸出手,滿臉確定。 男同學猶豫不決的抽出磚,一副想遞又不想遞給我的樣子。他的手還在慢慢挪移,我則是直接伸手接過磚頭。男同學神色慌張,臀部懸空,一副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樣子。我開口要他慢慢地呼吸,慢慢地坐下,去感覺緊的地方,會痛就停下來,但是不要放棄。 他照我的指示,慢慢地呼吸,慢慢照做,臀部也慢慢降落在一塊磚上。 穩穩地降落,沒有勉強。 我問他會痛嗎? 「不會。」男同學

宛如曼陀羅

前幾天朋友問我在家裡練習時,可不可以跳過拜日式AB,只練自己不擅長的部分,比方說邊看電視邊來個Utthita hasta padangusthasana(站姿拉腳趾平衡)。 身為一個曾經邊看DVD邊練船式的人來說,實在很沒立場跟她說別這樣。但也因為我曾經這麼執著過,我也才能夠理直氣壯說:「千萬別這樣。」 單練個別體位法不過是練肌肉而已。如果只想練肌肉,不如直接去健身房。成效絕對比瑜伽快,苦果也絕對比瑜伽深。 有太多人太想做到某些體位而以健身的方式練習,練到最後身體太緊,無法扭轉或後彎。連身體都無法平衡,就別說心靈了。 所以我的建議是練習一定要專心。有了練習的念頭,就算時間不多,只有五分鐘或十分鐘,也還是定在當下,從拜日AB開始,各五次結束後可以直接跳到Utthita Hasta Padangusthasana。中間的trikonasana等都可以不要做,但是儘量不要省略拜日AB。因為拜日AB既是暖身,也是基礎,一步步的延伸才是Ashtanga。 不斷琢磨拜日AB。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單練個別體位還有用。 剛好信安老師也在前幾天分享了 Bandha的意義 。這個常常掛在瑜伽人嘴上的Bandha是什麼?據說瑜伽練半天就在練Bandha,據說有了Bandha就可以飛天遁地無所不能(真是想太多),那到底Bandha是什麼?據Ashtanga掌門人Sharath的回答,Bandha就是「身體變輕」,練習的法門則在Vinyasa的跳穿, Navasana及最後Utpluthih時把自己提起來。 仔細思考這幾個動作,歸根結底,其共同本質不也一樣是在拜日AB的前跳與後跳。 很多人覺得拜日AB外觀平淡,不斷重複又累又無聊。我以前年輕不懂事也很受不了每次mysore得做那麼多次拜日。但是隨著練習的時間增加,動作做的越來越多(也就是經歷的挫折越來越多),我慢慢理解拜日AB與後續動作間的關聯性。也可以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俯瞰,見山式開始前跳後跳上犬下犬,宛如以自己的身體往後往下往上往前畫出一個又一個的圓,這些圓重複疊合不斷擴散,像是一圈又一圈的曼陀羅,倏忽綻放,下一秒風吹沙過,留下的只有平靜。 (原文貼於2015/12/22的個人臉書上)

mysore魔力

說到 ashtanga 就不能不提mysore。剛接觸ashtanga時,常常看到ashtanga練習者一臉沈醉的講mysore多累多辛苦,嘴巴說手痠腳累,眼神卻顯溫柔,藏不盡的愛意在眼角皺紋中,我看了總不免想「嘴巴說不要,身體倒是挺誠實的」。就這樣,我被他們的表情騙進了mysore room。進到mysore room後也真的覺得很累很辛苦,但在與他人述說mysore甘苦時,我也發現,我的語調不再銳利,聲音溫和有了更多的包容。 mysore就是有這樣的魔力。對於沒接觸過ashtanga的你,一定很好奇,到底什麼是mysore? 我們先來看一張mysore room的相片: image credit: Mysore SF (http://mysoresf.com/the-practice/about-mysore-yoga/) Mysore SF由KYJAYI certified老師Magnolia Zuniga主持 在這張相片中,你看到了什麼? 人好多?好擠?每個人做的動作都不一樣? 如果你能從照片看出這三點,你的觀察力就有96分了,為你拍拍手。另外看不到的四分是什麼,就讓我來告訴你。 1. mysore是一對一 是的,人這麼多,但mysore依舊是一對一。就算你從來沒做過瑜伽,前彎也碰不到地,你還是可以走進mysore room。老師會過來教你呼吸,帶你抬手、前彎,從拜日式A開始一步一步往下做,熟悉動作後,老師就會走開,放你一個人練習。 因為沒經驗,或許一整堂課只能做拜日式A,你的心又無聊又焦躁,特別是再怎麼想專心還是忍不住瞥到旁邊,這個人輕巧跳穿,那個人腳掛到頭。他們的身體已經折成各種形狀,你還是只能抬手、前彎、下犬,全部都是基本中的基本。你心急厭惡又自卑,為什麼自己這麼笨重,什麼時候才能輕飄飄在空中飛?你無奈的繼續重複抬手前彎好無聊,想找老師幫你加動作,老師卻已經走到遠遠的不知道什麼地方。你又做了好幾次拜日式,身體好累,老師還沒回來,你往左看往右看,好不容易找到老師,忍不住用哀怨的眼神看老師一眼,老師對上你的眼睛,卻只給你完成式和大休息。傳說中的mysore就這樣結束了。 第二天一樣,頂多老師看你原來的動作做熟了,就再教你下一個動作。你還是站在那裡前彎,旁邊的同學卻好像已經骨頭拆掉,360度轉一圈又飛起來。你依